王依民,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2008年,已年近花甲的他主动请缨,担任新生班级辅导员。几年来,他在辅导员岗位上无私奉献、倾心育人,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指点迷津,是同学们心目中的“父亲”。
不计名利,主动请缨。王依民当辅导员,是自己“讨”来的。他是拥有多项专利的业界著名专家,还从事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为什么还要选择做费心费力的辅导员工作,这让很多人不解。但从教30年的经历让王依民认识到,对学生尤其是转型期的大一新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十分重要。他常说,“能对这些孩子有所帮助就是最大的幸福。”2008年暑假,他接待了一名大四学生及家长。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谈恋爱,该生只修了不到六分之一的学分,以致于无法顺利毕业,这让他很痛心,也让他深感辅导员责任的重大,于是就主动要求担任新生班级辅导员,并且谢绝了学校给予的任何报酬,正如他所说:“我愿以己之力,发挥催化剂、促进剂的作用。大学要好孩子进来,还要好孩子出去。”
指点迷津,用心育人。在年轻同事们的眼中,王依民做辅导员工作有股“傻劲”,“是拿出搞科研的劲头去钻研学生,把自己的心贴过去跟学生交心”。为深入了解学生,学生宿舍里流行什么,他就学什么,他上任后,第一个学的就是打网络游戏。因为他觉得,不能再让学生因陷入网瘾泥潭而耽误学习,为此他专门挤出时间体验和了解网络游戏。当他与学生们谈起游戏角色、通关技巧、武器装备等时,学生们惊呆了:原来王老师竟然会打网游。随之,学生们纷纷向他打开了话匣子,渐渐敞开了心扉。为引导有网瘾倾向的学生,他想了很多办法,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将办公室当作谈心室,与他们交流对网瘾的认识;组织有过网瘾经历的高年级学生与班里同学深入座谈,引导他们认清网瘾的危害;针对个别网瘾倾向严重的学生,他采取“盯人战术”,经常谈心、督促,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组织他们参观实验室,引导他们进入自己的课题组学习,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在他的努力下,班里没有一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全班整体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他的启发下,材料学院的辅导员们发起了指导每名学生制订“学涯规划”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明确方向,取得显著成效。
严谨治学,诚信化人。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学生。王依民从教多年,但一直保持惜时如金、勤奋工作的习惯。只要不出差,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实验室,晚上很晚才坐轻轨回家,他的勤奋刻苦和持之以恒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治学方面,王依民的严谨是出了名的,他认真指导每一篇学生论文,经常提出大量修改意见,连标点符号也不疏漏,有的仅批注就有原文一半之多。他常对学生说:“我们现在有些学生可能就做几个实验,抄几个数据,就写论文了,这怎么能行呢?严谨诚信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养成这样的态度和习惯。”2011年春节期间,他放弃休息时间,认真审阅了60多篇毕业论文,使得这些论文的质量得到大大提高。李琳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严谨是科学最大的德行’,我以前不懂这句话的含义,在王老师身上终于读懂了。”
充满爱心,真情感人。王依民经常以恩师钱宝钧先生的精神来勉励自己。钱宝钧是中国化纤工业、纤维高分子科学的开拓者,是中国化学纤维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说,“钱先生和老一辈教授们是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培养,把教育当作最神圣的事业来做。靠着这样的爱和付出,我们的教育才能搞好。”在钱先生精神的鼓舞下,王依民始终以无私的爱和真情的付出对待学生,受到了同学们的爱戴。班里谁的成绩起伏较大,谁家遇到困难,他都记在心上,想办法多去照顾。有几位来自西部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有畏难情绪,他就从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督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重拾学习的信心。在同学们的心中,他像父亲,又像个老小孩儿,总是在节骨眼儿的地方给予指导,引导同学们不断成长。
几年来,王依民所带班级学风优良、成绩优异,孙晓晓同学在本科阶段就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陈颖同学的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在上海高校学生“科技创业杯”中,刘术佳、王勇、廖谦等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他的带动下,学校许多博导纷纷要求担任班主任,材料学院博导团队将与新生班级建立对接机制,一股全员育人的惠风在校园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