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腐倡廉建设日益成为社会乃至世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纪检监察肩负着历史重任,如何履行好职责搞好反腐倡廉建设,笔者借鉴历史箴言、结合社会实证,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思索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工作中心
荀子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以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中纪委第三次工作报告开宗明义的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曾要求法院,“积极推进司法公开,规范司法人员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在完善公开审判制度、裁判权的行使制度、巡视制度、廉政监察员制度上下更大的工夫。概而言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职业种类有不同的工作中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首先要明确中心,进而在确保中心工作的同时做到统筹兼顾。例如法院的纪检监察就是要紧紧围绕审判和执行的中心工作展开,同时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
《管子》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意。”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而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但“以人为本”不能停留在字面,还要把握一下内涵:
(一)以人为本,要以保障群众利益为前提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他们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并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如1937年11月,毛泽东给其表兄毛运昌的信中说,“我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族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 1944年4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党推荐《甲申三百年祭》 时告诫我们,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不要犯生活腐化的错误。由此看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确保党的性质不变,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和大力支持。
(二)以人为本,要以群众路线为法宝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不少同志有这样的感受:到基层了解情况,与在会上听取汇报不一样;在老百姓家里拉家常,与在办公室接待群众不一样;躺在农家硬板床上考虑问题,与在办公室沙发上考虑问题不一样。这些‘不一样’,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多深入基层,多到群众中区,与他们交朋友,才能听到真话,摸到实情,也才能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 2008年,台湾“立委选举”时,马英九构思了“爱乡在前行”。行动的口号是十六字:“下乡请益、深耕台湾、且访民情、夜宿民宅。”马白天风尘仆仆,晚上夜宿乡郊,甚至碰上台风、磅礴大雨也不取消行程,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他走了260个乡镇,接触过60多种行业,11类的农民,在超过90户人家借宿,名副其实的“马”不停蹄,最后赢得大选 。“群众路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路线,具有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腐倡廉建设要以群众路线为指导,着力开展工作。具体如下:
1、群众路线要以舆情分析为切入点。“因儿子和人打架被起诉了,法院准备给儿子定刑,至少要判五年以上。不过主审法官已托人传话了,儿子可以不坐牢,只要出得起2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将事情摆平……”诸如此类的传说司空见惯,它是谣传还是事实无人去考证,但它那缥缥缈缈的一点旁证却比严密的逻辑推理更容易让人点头,因为它契合着人们的爱恨需要。2009年10月,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责骂媒体:“无中生有,恶语中伤,近日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在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肆意攻击,意图消减对政府的信任。”舆情容易蛊惑人心,认真分析、积极应对极为重要。在克林顿与传媒关系闹得最僵时,他的一位资深幕僚曾经一语中的地指出:“他简直是自讨苦吃。当白宫把传媒视作一堆烂泥时,传媒自然会把白宫视作一堆烂泥。”这就是说,不应消极而要积极地对待舆情,否则更易失信于民。如2010年湖南零陵区法院“6•1”枪击案和广西长洲区法院“6•8”暴力抗法案,造成3名法官当场死亡、3名法院工作人员受伤和6名执行干警被硫酸不同程度烧伤的惨烈境况,却几乎得不到多数网民同情和怜惜的惨痛教训,值得回味。因而关注舆情,积极分析,妥善化解,应不失为善举。
2、群众路线要以解决诉求为基本点。关注舆情目的在于化解矛盾。当前当事人投诉上访、缠访甚或集体访、非法访、越级访等情况的出现,很多情况是由于其根本利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补偿。目前群众利益得不到合理补偿的突出表现在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等行政权力过分干预私权利的自由处分上,因此,解决诉求最基本的方法还是要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这也是消除干群关系矛盾激化的基本方法。其实,人民群众非常容易满足,即使共产党人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使他们感恩戴德,就像汶川地震中温总理有好多朴实的话语都在民间流传,鼓舞了士气。如“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当然,个别干警的语言行为也极易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甚或让他们终生伤感。如“‘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这个案子就这样处理了。你不服,可以到县局、省厅、公安部告去。’母亲把情况向公安局反应。’局长在材料上批示‘请调查此案。’可是,所长置若罔闻。再找公安局长,他说:‘我已批示过了,再不要找我了。’” 结果引起母亲对执法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3、群众路线要切实摆正官民位置。“我可以送给你我的签名照片,但你也得送我一张你的签名照片。这样才平等。”这是爱因斯坦对一名普通的波兰学生英菲尔德说的。英菲尔德因在柏林求学受到歧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爱因斯坦写信让给自己出一份推荐信。爱因斯坦为他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推荐信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英菲尔德接过信,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您了!可是恕我冒昧,您能给我一张您的签名照片吗?”爱因斯坦笑了,说“好的”并提出了他的请求。爱因斯坦的话让英菲尔德感到平等,让他充满自信。 可是,“在过去封建思想影响之下,中国人都把政治领袖当做父母官,后者则以高高在上的家长心态,把人民群众都当做子女般,由上而下、一厢情愿地去判断他们的需要,很多时甚至加上相当武断的成分,纵使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往往大打折扣。”
(三)以人为本,要以权力监督为保障
“夏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黄河的泛滥问题,治人犹如治河,仅凭对权力监督,充当“守夜人”身份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笔者以为,规范权力使用,消除当前人为地“仇富、仇官”心态还应从下面着手:
1、权力监督要树立得人治世的为政之道。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世,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字:曰广收慎用,勤政严绳。治世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操斯八术以往,其无所失矣。” 曾老的这个观点充分说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要树立坚定的“人才治理”观念。刘邦与项羽相比较,刘邦就是善于使用人才,得到张良、韩信、萧何等鼎力辅佐,才使他以弱胜强消灭了楚汉霸王,开创了大汉基业。当然,这里的人才不能仅局限于单纯的儒家智慧,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伊索、姜子牙、张良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
2、权力监督可建立演讲公开施政纲领制度。让演讲走进乡村社区。 丘吉尔曾说:“在人类各种天赋才华中,没有比演说这一项更为宝贵的了,一个人如能妥为掌握,他手中的权力就比一位君主的更为稳固持久。”1975年,撒切尔夫人意外地当上保守党党魁,当时党内很多老臣子都不服气。甚至压根儿看不起她,直至她第一次以党魁身份出席于Brighton举行的保守党全国党代表大会,发表了那篇著名演说Let me give you my vision之后,情况才出现了转机。她的演讲获得空前成功,代表欢呼声响彻全场,有些人把嗓子也喊哑了。当天晚上,她如释重负地向身边说:“现在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领袖了。”这就是一片演说造就了一个领袖。 如果我们的人民公仆基本都能走进乡村社区进行施政演讲,群众就不会像一团散沙而没有凝聚力。其实演说还有利于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形成,有利于增加权力运作的透明度,预防腐败的发生,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施政情况的监督检查,增强主人翁精神。
3、权利监督要避免引起不合理怀疑事件发生。“寒素之家,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我则不敢也。”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话。然当前多数官员真的是唯恐人不知其富。官员待遇本身就高于普通公务人员,加之人民群众耳濡目染一般公务人员某一日荣登官位,经济状况就开始明显好转,与日俱增。权且不论贪污受贿,至少工资不用动是常态。不是有谚语“工资基本不动,媳妇基本不用”吗。因为他们常说报销票据,餐饮、购物等多数票据都能报消入帐,加之他们说话气粗、出手阔绰,特别是动辄开着高档轿车横冲直闯,招摇过市等,经济实力显赫,那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行为事件,必然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合理怀疑,造成官民矛盾升华,失信于民。
4、权力监督要强化价值理想信念观改造。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说,“从事施事寻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鱼饵也。渠若到任以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以满其欲。”由此看来,投其所好行贿必有所求,坚定了理想信念就不会落入糖衣炮弹设置的漩涡。有人说,“自由裁量权就像一根‘魔杖’一样,可能点石成金,也可能变成危及合法权益的祸害。” 因此要很好的把握权力的使用,不要使其他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分析众多贪污受贿落马案,根本原因就是:价值信仰理念丧失,抵挡不住金钱女色的诱惑,手中的权力被他人寻租使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监督监管失效。
5、权力监督还要注意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党的十六大就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的优点在于体现了参政议政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另外一点是利于对集中权力的监督监管。孟德斯鸠说:“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去制约权力。”邓小平说,腐败问题一要靠教育,而要靠制度,制度还是靠得住一些。
三、要注意统筹兼顾
反腐倡廉建设任务艰巨且有长期性,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既要明确中心、完善制度,以制度约束人;又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强化权力,还要兼顾以下几方面。
1、建设学习型国家,提升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
毛泽东同志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孔子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则说:“人君先正其身,而居乃行其令。”这些圣人遗训都充分说明了建设学习国家,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2、协调执法与用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
“孔明挥泪斩马谡”是“执法严明,用情至深”的典范,纪检监察工作也要将两者灵活的联系起来。卢弼《三国集解》引用何焯的话:“凡亮之治蜀,所以能令人无异议者,以其守法而用情公也。”这也是“纪检监察工作不能以感情用事,但要带着感情待人,工作中要有人情味”的根源所在。中国是人情味很浓的社会,在坚持法治原则信于民时,还要用情,体现预防为主,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理念。“河水能够源远流长是因为它能随着远山自动转弯。有时态度柔软些,即使不得不依法行事,也会获得支持和谅解!” 这是用情执法的自然法则。
3、树立风险意识,坚定反腐倡廉建设长期性观念。
腐败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共产党人一定要树立“居安思危”思想意识,并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情怀,柳宗元也说:“敌存祸灭,敌去招过。”因此,我们要坚定反腐倡廉建设长期性观念,确保真正服务于社会大局。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长期地认真思考,勤于总结,才能逐渐发现反腐倡廉建设内在的规律性东西,笔者的一孔之见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故敬请商榷,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