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首页  >  正文

北京交大:推进工程型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党办     日期:2010-12-20 00:00:00   点击数:  
 

北京交通大学积极创建实践创新平台

推进工程型新人才培 



北京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构建工程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龙头,以校内高水平创新实践平台为基础,以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长效机制为保障,推进工程型创新人才培养

——构建工程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提出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经济建设、实践教学与科研研究、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五个结合”的实践教育观念,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环节统筹安排,构建与实施了以培养基本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科研素养、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层层递进四年不断线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能力训练学时超过总学时的3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科生的企业实践时间达到40周。在此基础上,学校瞄准国家对轨道交通工程型拔尖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7个行业相关专业建设,建立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围绕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技术整合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了7门轨道交通综合性课程,制定了培养方案,实施了“3+1+2培养模式;规划建设了涵盖铁道交通、运行控制工程等7个方向的60余种特色教材体系;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入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行列,第一届实验班26名学生顺利毕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育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学校制定了《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计划工作实施方案》、《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以及7个专业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方案,学生将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开展实践性学习。该计划已经进入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7个试点专业学生入学。

——创立校内高水平实践平台与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一是破除按照课程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将全校传统实验室进行整体设计、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连续10年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积极探索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模式,形成了以两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4个国家级、8个北京市级以及10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二是强化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室,目前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验室20余个,接受各类企业先进设备、软件捐赠,总价值折合人民币近7100万。三是全面推进国家和市部重点科研实验室为本科生开放,设立《主要实验室科技专题案例》类开放性课程、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5种模式,并以自制设备立项为拉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软件系统和仪器设备。四是全面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一体化方案,建设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活动,近三年支持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共942项,其中国家级160项、北京市级82项。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组织保障体系。学校由校企合作处专职负责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协议的签署和校企合作相关事务;学校教务处负责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总体组织和协调、质量检查工作;各实习实践基地建立相应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组和执行办公室,负责具体建设工作,以及联合培养、服务培训、管理运行等工作。目前校董事会成员单位已达70余家。二是制定《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性意见》,以评选示范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拉动,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意见》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提出4方面建设要求和任务,提出了示范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目标,并制订了示范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设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促进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探索双方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的渠道和方法。四是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机制、教师培训机制、企业技术培训机制、联合攻关机制等,实现产学研共赢。例如,学校每年与企业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与各铁路局、装备制造企业等签订的科研项目总经费均超过2亿元,“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测力构架标定试验台”等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均产生巨大效益。为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订制了通信信号、运输调度、动车组、牵引供电等4种高级技术与管理培训,共举办了12期培训班,培训485人次。学校制定了外派挂职政策,定期选派大量优秀科研人员深入到铁路机车主机厂、建设工地、运输指挥部门等单位工作,全面参与到京沪高铁、唐山客车厂等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事业中,通过挂职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企业工作经历,为工程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队伍支撑。五是建立学生实习安全保障机制。学校和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安全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范围、权利义务、期限等;在相关管理中对学生提出安全基本要求和规范;学生进入企业第一天就安排学习《企业安全工作规程》,进行安全教育,并进行考试,合格后才可进入企业正式实习。学校为学生购置报保险,规避重大的、无法解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