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动态

首页  >  保密工作  >  保密动态  >  正文

面对大数据,我们还要扎紧篱笆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     日期:2014-03-18 14:59:00   点击数:  
         ——访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林东岱

记者:大数据是把双刃剑。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描绘了大数据为人类创造新价值的美妙图景,斯诺登则告诉我们,除此以外还有别的。

林东岱:大数据早就存在。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数据越来越多,研究人员也日益关注海量信息的处理、利用,以期从中获取知识,造福社会。然而棱镜计划曝光后,大家觉得,利用大数据还可以干许多坏事。

数据本身是中性的,判断好坏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动机。其实,大家都知道美国政府与军方的情报部门一直在通过大数据挖掘监视别国,但没想到涉入得这么深;都知道有的公司跟美国政府与军方的情报机构合作,但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公司卷了进来。

记者:通过大数据进行监视的方式都有哪些?

林东岱:主要有用户网上的各种操作行为,包括聊天、浏览、点击等,以及手机语音通话、定位、短信、微博等。凡是收集用户信息的公司都可以为监视提供各种数据资源,而且数据每时每刻还在不断汇集中。

记者:棱镜计划从这些数据中能看出什么东西?

林东岱:它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既可以看群体,也可以专盯某一个人。据斯诺登最新披露的内幕,美国国家安全局与电讯公司合作,选择监视目标的根据,是用户的脸谱主页内容或电子邮件内容。再比如手机有定位功能,它跟踪你的手机,就可以了解你的行踪,知道你经常都去什么地方,通过语音识别了解你在干什么,如果通话和行踪透露出敏感信息,你将受到格外关注,行踪也可被标注到数字地图上。通过将这一系列的数据串联起来,你的政治倾向、喜好、身份,以及你的人脉网络就会被摸得一清二楚。

美国收集大数据(情报)还有除网络、手机以外的其他方式,比如谷歌的街景车,它在拍摄街景的同时,还收集手机信号。谷歌的这种行为曾经被有的国家(地区)发现,并就此作出道歉。可以说,街景车也成了一种间谍工具。

将所有公开的数据收集起来并进行分析而得来的情报,叫开源情报,其采用的手段,就是大数据加云计算。美国情报总量80%—90%的内容,都是得自于开源情报。

通过对大数据分析处理得到的情报,比侦察员通过特殊渠道得到的情报还要准确,质量很高。情报收集和处理方式的转变,是因为世界运行的方式变了,过去相互隔绝的人群和地方,日益被发达的通讯手段所联通。而美国只不过是很早就预见到并引领了这一进程罢了。

记者: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将某一群体、地域或某一个用户的过去、现在、将来梳理出来,对不易察觉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推测,作出准确度很高的预测,那么是否可以把这种做法形容成把脉,比如把脉全球把脉中国

林东岱:应该比这个更深刻。把脉,还只是想了解你,而棱镜计划的做法,实际上是有一种进攻性的企图和动机的,所以用把脉来形容就显得温柔了。可以肯定地说,经过棱镜的折射,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毫无隐私可言。

在大数据时代,一个人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棱镜计划就是大数据负面作用的一个极端例证。

记者:现在美国对监视别国的事既不认错,也不想改,就是说监视仍在继续,因此各国都在谋划应对之策。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林东岱:棱镜计划不是一个突发事件,只要是通的,它就会从中收集情报,不让它搞不可能,它也不会听你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扎紧自己的篱笆。

第一,对我们该做的事要理直气壮地去做。过去我们搞防火墙之类的防范措施还是有点心虚的感觉,好像做错了什么似的。我们现在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共同的规则要执行,但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问题上要有足够的自信,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怕说三道四。

第二,要从技术上把防范措施做到位。现在我们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备设施方面不够自主,存在着诸多的后门。要尽可能地采用自己的产品,做到自主可控,软件硬件上都要尽力做到。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正像我前面说的,我们很多的数据并不是人家进来拿走的,而是我们自己送出去的。现在使用苹果、谷歌产品的人很多,在无意之间把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送了出去。希望通过棱镜计划,能让大家看清楚信息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存在着巨大风险,赶快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尽一切可能减少危害。

    第四,在管理上要加强。大数据到底有没有国界?从事云服务、云存储的公司应该具备什么资质?别人把很多数据放到上面,安全性怎么保证?我觉得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实施要跟得上。谷歌地图的服务器不在中国,我们允不允许它来提供这种服务?对此类问题,我们要有措施把它有效地管起来。    自中国保密在线